企业真应该多关注一下国知局的动态,前不久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已明确表示:未经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或国际残奥委会许可,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为商业目的使用奥林匹克标志。经许可的合法使用人,应当严格按照许可范围规范使用奥林匹克标志。
最近,北京卡路里体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路里体育公司)因违反《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相关规定被罚五万元,处罚单位为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据了解,卡路里体育公司是北京卡路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路里科技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卡路里科技公司主要产品为keep,而卡路里体育公司的主要经营范围为从事体育经纪业务、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从事互联网文化活动等。
在网络平台上仍能看到财富购物中心仍在宣传“燃动夏季 助力冬奥”的相关内容。
我国自冬奥会成功申办以来,为保护涉冬奥会知识产权,有关部门确实做了很多工作。
以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为例,从1998年11月确定申办,到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获得主办权。仅4个月后,2001年10月26日,北京市政府便颁布了《北京市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于5天后开始正式施行。《规定》指出,使用“奥林匹克”、“奥运会”、“奥运”等名称、图形或者其组合等与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相关的一切行为均适用该规定。除中国奥委会之外的国内任何机构、组织在使用前须经国际奥委会或其授权的组委会的批准与授权。
当然,为了加强对奥运标志的保护,保障奥运标志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该《规定》同样对2022年冬奥会有效。
不过由于奥运会的巨大影响力,一些并非赞助商序列里的企业,在没有获得奥委会许可或支付赞助费用的情况下,直接或使用各种隐蔽的手段,让自己的企业看起来和奥运会挂上钩。
也就是说,像这次因蹭冬奥会热度而被罚款5万元的公司,其侵权方式并不少见。目前国内常见的关于奥运知识产权侵权主要有三种:
一是未获得授权就直接公开使用奥运字样、商标等进行商业宣传甚至生产经营,这是最严重的侵权方式;
二是非赞助商企业,通过明示或暗示让消费者误认为该企业与奥运存在商业关联;
三是恶意抢注奥运商标、域名等。
但一直蹭热度就真的能一直爽吗?很多案例证明会让企业赔得更“爽”。
双奥冰雪也曾因蹭冬奥会热点而被罚。今年4月21日,北京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发布了2020年度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知识产权领域执法十大典型案例显示,2019年7-12月,双奥冰雪未经许可在其网站上发布含有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图形标识的商业宣传视频等内容,侵犯了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所享有的专有权。北京市丰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其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停止发布违法内容,并作出罚款30万元的行政处罚。
除了面临诉讼风险,未经授权擅自使用奥林匹克标志的企业也会屡遭工商机关查处,不仅被工商部门进行行政处罚,还会被要求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销毁侵权商品以及缴纳高额罚款等。
总之,未经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为商业目的(含潜在商业目的)使用奥林匹克标志。建议企业或个体户在做商业宣传前,对相关内容进行审核,可别以为只是用几个字是小问题,要知道非许可商是无权为奥运“加油”的!
标签:
版权声明: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您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212204701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