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以来,全球零售巨头亚马逊利用《卖家行为准则》等格式条款,对其平台上的5万多中国卖家进行封店行动,很多主营跨境电商的中国企业受到了重大影响,已造成行业损失金额预估超千亿元。
据了解,其封号的原因主要有“不当使用评论功能”“向消费者索取虚假评论”“通过礼品卡操纵评论”等。
针对今年4月底以来大批中国跨境电商被亚马逊平台关停,产品下架问题,近日,亚马逊方面首次作出回应。根据亚马逊的统计,在今年的封号行动中,共关闭约600个中国品牌、3000个账号,其中包括了一些大型卖家。这些卖家多次反复滥用评论功能,而亚马逊也曾对这些卖家多次警告,最终决定终止与这些卖家的合作。
亚马逊负责人表示:“亚马逊一直以来严厉禁止滥用评论以及虚假评论的行为,并且有非常明确地政策告诉卖家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违规行为。亚马逊不会轻易地做出对卖家账号的关闭或者是停用的决定,亚马逊一直以非常审慎的态度对卖家账号的处理。”过去一段时间内,一些卖家都有多次的、反复的、严重的滥用评论的行为以及有许多种其他的违规行为,亚马逊曾对这些卖家进行过多次警告,同时他们还有多次申诉的机会,甚至恢复了停用过的账号,但这些卖家持续的违规,所以这次最终决定终止与这些卖家的合作关系。
亚马逊官方负责人表示:“这次事件以及所有的对账号的处理方式,亚马逊的规则和政策是全球一致的,所以不论是卖家规模的大小或者来自哪一个国家,我们都是一视同仁的。这些账号的处理并不涉及任何其他外在因素,包括政治因素,这是非常确定的消息,也是明确地告诉大家。”
依照过往被封杀的账号经历,被封禁之后还是有被解封的可能,解封的比例能达到百分之六七十,但有百分之三四十的账号可能被永远封杀,今年这次封号潮之下,被解封的比例似乎非常低。多位头部卖家反映,目前账号基本上都没有被解封,“申请后解封的账号占比可能只有20%左右,比如10个账号可能只有一两个账号被解封”。显然,他们认为亚马逊这次对中国卖家出手过重。
相比于业内倾向认为亚马逊刻意针对中国卖家,商务部的相关表态似乎要平和不少。
7月22日,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将这次的事件描述为,“有些商家的行为被认为违反了亚马逊平台的卖家行为准则等格式条款,经营受限。”并且认为,总体上看,这是外贸新业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阶段性的“水土不服”,是“成长的烦恼”。对于跨境电商,更需要全球在合规监管上的合作,像信息共享、数据联通、执法互助,一起来解决新兴商业业态面临的问题。
中国、美国、欧洲在一些监管要求上并不一致,比如在电商平台购物后,会给消费者再推荐类似产品,实际上是调用了消费习惯数据,各国对它的执法尺度和要求并不一样。
杜国臣认为,这个例子虽然涉及国家层面对电商平台的监管,但是平台本身也有自律要求,对于消费者信息和数据的保护和使用负有责任,因此国家监管层面的差异也会体现为平台规范的不同。#专利##跨境电商亚马逊##知识产权保护##跨境电商##电商#
标签: 电商知识产权
版权声明: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您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212204701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